俗话说:“生儿容易养儿难。”对于如今新一代的80后父母来说,育儿问题更是令他们头痛,常常因为生活中的疏忽,导致孩子的健康出现问题,这正是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后果。
数千年传承,小儿的抚养保育,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典籍和经验。宋代儿科名家陈文中在其著作《小儿病证方论》中,高度概括了“养子十法”,专门论述小儿应如何保养和护育。下面我们节选了几点,略加评释,让家长们一起补一补
“育儿课”。
背 暖
中医认为,背部为太阳经所过。太阳经为一身之表,通俗点说,就是身体最外面的一层屏障。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有分布,如果护理不周,外来风寒侵袭,就容易导致小儿生寒热而咳喘等疾病。细心的家长们,可以给宝宝多备个小坎肩,护住后背。那么,如何知道孩子暖不暖呢?这里提供一个小窍门:摸一摸小儿手指末,如发凉,说明不够暖,要注意加衣。
护暖也应有度,如果过暖,宝宝背部出汗多,毛孔张开,阳气外泄,反而更容易受风感冒。家长们要经常用手摸摸孩子后背,看看有无出汗,如汗出得多,就得减衣服。
肚 暖
肚腹为脾胃之所,脐周是身体元气之处,一般这个区域最容易受凉,古代小儿可以不穿衣服,但脐周一定会有块肚兜,就是这个道理。出门在外,家长们可以给宝宝准备个“肚暖”,宝宝睡觉时围上肚兜或肚围,盖好肚子,是防止小儿受凉的好方法。
足 暖
俗话说“寒从脚下起”。要尽量保证宝宝的鞋和袜子是干燥的,如果湿了,要及时更换。中医认为湿属“阴邪”,潮湿会加快、加重寒冷。另外,尽量让宝宝穿纯棉的袜子,不要选择不透气、不吸汗的尼龙袜。
头 凉
头为诸阳之会,是人身体最不怕冷的地方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人热的时候,头上最容易出汗。若头部过暖,阳气易随汗外泄,造成多汗伤阳,故小儿平时戴帽不宜过厚。整体的保暖方面,应“重脚轻头”,保证宝宝足暖、头凉,切忌把头捂得严严实实的,尤其是在室内。这样才能让宝宝神清气爽,对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好处。
心 胸 凉
胸为心之所在,中医认为心主火,心胸之处包裹太紧则容易出现火热,而生烦闷、夜啼等症,不应过暖。注意宝宝的衣着不要过于厚重、过紧,晚上睡觉时,切忌被子过厚,压迫宝宝的胸部,影响正常的呼吸和心脏功能。
勿令见非常之物,小儿正在生长发育期间,神气未定,血气未充,如果看见比较古怪的东西,容易引起惊吓,造成心神不宁,会出现睡觉不安稳、神惊、不思食的情况。所以请注意避免带孩子去一些陌生、偏僻、阴森的地方,特别是现代社会奇形怪状之物频出,往往容易导致小儿惊吓,家长们须多加注意。
温 脾 胃
小儿脾胃娇弱,喜温而恶寒,在用药时要多用温性药,少用寒凉药物。在平日的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宜温不宜凉,像生冷、水果之类尽量少吃,否则引起脾胃寒湿,容易导致腹泻、腹痛、不消化的病症。特别是当今社会的饮食和生活环境,外有空调,内食冰饮,易导致小儿脾胃虚寒,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家长一定严守此要点。
另外,如今家庭饮食丰盛,小儿出现过量喂食的情况非常多见,临床上经常见到因此而积食不化,间接导致容易咳嗽、痰多、受寒、便秘等,甚至引起疳积,所以还请各位家长、老人在喂养上一定要得当,量不宜多。
儿啼未定,勿使饮乳
小儿哭闹时,常有空气吸入腹内,此时吃奶常会引起腹胀、呕逆等不适。而且啼哭时一般是心神不宁、胆气不顺的时候,若体内气机不畅勉强进食,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。所以要应暂停喂奶,稍作安抚,待其安静再喂食。
总体而言,小儿脏腑娇嫩,气血未充,如嫩草之芽,养护和喂食方式要理性、细心、合理,否则会给小儿身体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病症。古人云:“若要小儿安,常带三分饥与寒”,希望各位家长多从传统理念中学一学育儿经,爱他,给他最好的健康呵护。